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十四年抗战中,许多科学家也尽其所能、发挥所长,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们介绍邢其毅、叶企孙以及张光斗三位院士的抗战经历片段。
01
邢其毅:抗战征途上的“合成艺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正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的邢其毅临危受命,负责将研究所图书馆80多箱珍贵书刊运往昆明。一路辗转,在顺利送达资料后,为了给前线战士提供抗疟药物,邢其毅又深入云南边境,采集金鸡纳树皮用以提取奎宁。也是这项工作,促成他发表了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云南种植金鸡纳树皮中生物碱成分的笔记》。
1944年,邢其毅历尽艰险抵达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的工作。他先后在淮南军医大学和华中军医大学任化学教师,夫人钱存柔也来到新四军中,任教于医学部。在这里,邢其毅不但为新四军培养了第一批药物学人才,还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为军民制备急需药品,生产出静脉注射针剂。
02
叶企孙:造就人才纾国难
1936年11月,叶企孙和吴有训率领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慰问官兵,了解到抗日作战的需求。之后,他先后指导学生许孝慰、杨龙生和熊大缜等研究方位测量器和红外摄影,这些技术不仅满足当下急需,而且处于世界前列。“七七事变”后,吕正操将军派人联系叶企孙,希望他能在技术方面提供援助。叶企孙先后推荐阎裕昌、汪德熙、林风、葛庭燧、胡达佛、张瑞清、李广信、祝懿德、张方、何国华、钱伟长等毕业生和实验员进入冀中抗日根据地,从事炸药、地雷、雷管、无线电收发报机等各类军工器材的制造工作。
为了支援抗战,叶企孙还慷慨解囊,南下香港向宋庆龄请求支持,在重庆后方广泛宣传冀中抗战情况,号召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有专业技能的人士加入根据地,支援前线。
03
张光斗:架起战时电力生命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将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的张光斗在报纸上读到抗战爆发的消息,当即决定回国支援抗战。“如果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他毅然谢绝美方挽留,推辞国内教职,于1937年底加入四川省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几年内,张光斗参与设计的1500千瓦桃花溪水电站和当时国内最大的3000千瓦下清渊硐水电站先后建成发电,为兵工厂提供了充足电力。
其间,由于兵工厂陆续沿江内迁,万县成为军工要地,面临电力匮乏的情况。1940年,张光斗调任瀼渡河水力发电工程处主任,提出梯级开发方案,建成仙女硐、鲸鱼口等小型水电站。尽管水电站装机容量有限,却解决了军工生产的燃眉之急,为国防工业架起电力生命线。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宋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