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于震
不久前,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面锦旗。“妙手回春,医者担当”,锦旗上那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瞬间将我的思绪拽回到几个月前的一个傍晚。
接受挑战
那是去年年底的一天,我正在门诊值班,电话骤然响起。ICU同事在电话那头提到,有一位82岁的老奶奶,状况危急。她不仅患有急性脑梗死,意识模糊,还伴有严重的心衰、肺部感染,且双目失明,在ICU全力救治了一段时间后,病情依旧危重。家属经过慎重考虑,希望将患者转入普通科室,能陪伴老人度过最后的时光。
然而,各科室面对这样一位高龄、基础疾病多、救治难度极大且治疗效果难以预估的患者,都束手无策。而我,资历尚浅,一想到要和家属沟通如此复杂棘手的情况,内心也犯起了嘀咕。还没等挂掉电话,拒绝的理由便不由自主地在我的脑海中打转。
但身为医者,职责所在,不容退缩。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与科主任进行了深入沟通,最终决定成为老奶奶的管床医生。
困难重重
接手的第一天晚上,我就遭遇了棘手的难题——老奶奶的血小板极低,无法正常开展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由于病情过于危重,她无法进行骨髓穿刺,血小板降低的原因难以查明。同时,血小板预约困难重重,保守治疗能否有效提升血小板水平,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此外,频繁的抽血复查,会不会引发患者及家属的误解与不满?这一连串的难题,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我一头扎进患者的病历中,反复研读,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实际情况,对抗感染方案进行了调整。在基本控制住心衰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采用维生素B12﹢叶酸﹢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对症升血小板的治疗方案。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的病情逐渐出现了转机,甚至原本失明的双眼,也奇迹般地再次恢复了光明。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耐心,详细地为家属解释病情以及每一步治疗方案的依据,家属逐渐理解了医生的努力,也看到了治疗的显著效果,信任一点点生根发芽。
但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患者出现了血尿。这意味着我们极力避免的出血风险,终究还是降临了。在血小板如此低的情况下,血尿很可能难以控制。我满心疑惑,明明治疗方案没有问题,各项指标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何意外还是发生了?该如何向家属解释这突如其来的状况,他们还会一如既往地信任我吗?一瞬间,自我怀疑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然而,让我深感意外与感动的是,患者家属不仅没有丝毫抱怨,甚至没有追问后续的处理方式,只是坚定地表示,他们相信我的判断和治疗。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宛如定海神针,让我重新找回了勇气与坚定。
为了解决血尿问题,我们紧急邀请泌尿外科进行会诊,终于查明了是患者在无意识中拖拽导尿管,致使尿道口损伤引发了出血。拔除尿管后,患者的血尿症状迅速消失。之后,经过14天的对症治疗,老奶奶的脑梗死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血小板更是稳步上升,最终好转出院。更令人欣喜的是,家属送锦旗时告知,老奶奶如今已经能够生活自理了。
回首整个救治过程,我感慨万千。医患关系的核心在于“理解”与“沟通”。患者及家属面对未知的疾病和治疗风险,内心的焦虑与恐惧是医者难以完全感同身受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用尊重与关怀,搭建起医患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桥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安徽省界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于震
整理:翟淑慧
编辑:张昊华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