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勇于担当的领跑人
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李忠正
仪征,古称真州,城市精神是 “尚义求真”。边晓斌就生长在这片热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家乡法院工作,一干就是29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赤诚、对人民的热诚,镌刻进每一个司法案件、播撒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上。
整理边晓斌同志遗物时,我们发现,在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工整醒目地写着“奋斗”二字,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激励他始终坚守在司法审判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
边晓斌牺牲那天,距离他交流到其他政法单位任职,就剩十几天时间,但他放心不下的,还是一个个案件。
2023年12月14日上午,边晓斌刚主持完一场案件协调会,在楼梯口遇到院长江厚良,得知中院办案团队来勘查破产楼盘现场,边晓斌二话不说就跟着下了楼。江院长边走边劝他:“你马上要调走了,这件事你就不要操心了,抓紧休个假,好好陪陪老母亲。”可他坚持说:“这个楼盘情况复杂,关系着上千名购房人的利益,现场情况我最了解,我跟你一起去。”在现场,边晓斌一边向办案人员介绍停工项目的详细情况,提出工作建议,一边在前面引导,不时回头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当走到二楼楼梯口时,盖在通风口上的防护板突然断裂,走在最前面的他从高处一下子坠落到地面,因伤势过重,经全力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是边晓斌的工作信条。打开他的办案系统,屏幕上显示2023年他负责的184件案件已全部办结。现在回想,他知道快要交流任职后,加班那么多,就是要办结所有案件,不给组织和群众一点欠账啊。这是边晓斌对初心的深情告白,对使命的最好答案!
苏港船厂破产案件是个十分难啃的“硬骨头”,企业裁定破产后7年间,资产8次挂牌拍卖均因无人报名流拍,200多名职工安置无望。刚分管破产审判的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该案,他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学习,家人劝他早点休息,他说:“晚睡一会儿是小事,没把问题搞懂就是大事,工人们都等着安置款过日子呐!”
转机出现在2021年,边晓斌察觉到造船业有了起色,他立即向辖区政府提议将破产处置与招商引资相衔接,多渠道宣传船厂资产优势,吸引多名投资人参与竞价。12月14日,经过26轮激烈竞拍,最终以2.3亿元的价格成交,超过起拍价5000万!那一刻,年近五十的边晓斌开心得像个孩子,激动地说:“这下好了,职工和债权人拿到款子,他们可以安心地过个好年了。”
边晓斌带领大家复盘总结,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推动解决“一件事”向“一类事”迭代升级。分管破产审判不到两年,他就帮助船企、房地产公司化解债务、盘活资产92亿元,有力服务了仪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仪征法院先后被扬州市委、市政府、江苏高院评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困难面前有晓斌,晓斌面前无困难!这是大家对边晓斌的共识。每当遇到急事难事,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只要他在,院党组就放心,干警们就有了主心骨。
仪征市重点民生工程——宝能小学在建项目因债务纠纷陷入停工,周边适龄儿童入学受到影响,家长们忧心忡忡。2022年10月,案件诉至法院,财产得到保全,法律关系也很明晰,但能否以情况紧急为由裁定先予执行,让接手单位尽快进场续建,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审委会上有委员提出担心,边晓斌态度鲜明:“审判工作不能就案办案、机械司法。先予执行是为了满足当事人的迫切需要,如果上千名孩子上学的事都不算迫切需要,那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出了问题我负责!”
执行当天,面对原施工单位的阻挠,边晓斌耐心说理、讲明利害,最终圆满完成执行任务。2024年9月,宝能小学如期开学,朗朗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正是他担当作为的最好见证。
边晓斌常说:“迟到的正义是打折扣的正义,人民群众的诉求等不得、拖不起,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办好。”
一句“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是边晓斌对“公正与效率”主题最真挚最朴素的解读,背后凝结着他多少深情和汗水。
面对案件压力不断增大,人案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边晓斌始终牢牢抓住审判管理这个“牛鼻子”,牵头制定民商事速裁快审规范指引,实行审判质效日通报、月分析、季评比,开展办案效能大比武,组织领导包案示范,在仪征法院打出一套科学管理“组合拳”,审判质效逐年向好。仪征法院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院”、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省法院首批“五好五强领导班子”等多项沉甸甸的荣誉。
边晓斌待人热忱,没有架子,见谁都是满脸笑意。平时,哪个干警遇到困难、情绪不高,边晓斌总会问长问短、耐心疏导,直到对方松开紧皱的眉头才放心。但要有谁工作“不上心”、对待群众“没温度”,他就会立即指出、让其改正。有一次,一名干警接听当事人电话时语气生硬,他听到后当即严肃地说:“你这种态度会冷了群众的心,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今天的事必须深刻反思。”新入职干警、新发展党员、新提拔干部都是他关注的重点,再忙,他都要找时间谈话,帮助他们系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培好成为优秀干警的第一锹土。
边晓斌走得这么匆忙,甚至没有给组织、给家人留下一句话,但他平时那些质朴的话、温暖的笑,却时时激励着我们。对英模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我们将以边晓斌同志为榜样,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2
走进百姓心间的好法官
仪征市人民法院三级法官
朱建
提起边院长,脑海中不禁回想起我带着卷宗一次次去他办公室请教案件的场景,他是领导、是老师,更是榜样,他用以身作则教会我们,结案了事不是目的,案结事了才有意义。
我刚入职的时候,就听说过边院长的故事。2001年,边院长刚到新城法庭办案不久,就分给他大量电话费纠纷案件,标的额大多是几十块钱,甚至还有几块钱的。案情简单、矛盾不大,边院长却不急着判,而是到拖欠电话费的村民家里一家家谈。
那时候乡下法庭没有车,农村土路也难走,村民的家散落在乡间,边院长早上六七点就出发,挨家挨户上门找当事人,经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的村民见着他也不愿搭理。跟着他的干警不理解,这么清楚的事实判了就行了,何苦费口舌,他们还不领情?边院长说:“现在,老百姓日子好过了,电话成了必需品,这个月判了,下个月再欠费怎么办?难道再判一遍吗?老百姓不是不懂理,只是没有人好好跟他们讲道理。”就这样,在他的一次次“讲理”中,村民们再也没有拖欠过电话费。
听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边院长为什么总说“这个案件能不能调解?”在他眼中,调解是法官应当穷尽智慧与耐心的责任,是“小案不小办”的担当。
每次走进边院长办公室,总能看到他的书架上放着一张和工人们手拿锦旗的合影。1994年,仪征当地近500名农民成为某大型国企的短期合同工。2007年,企业突然提出终止劳动合同,让工人以劳务派遣工的名义回到原岗位工作。工人们感觉不公平,纷纷找到法院,要求法院介入,帮助他们协调签订稳定、有保障的劳动合同,法院多次调解却久谈不下,工人们情绪很大,嚷嚷着要停工。那时边院长刚到民一庭工作,他主动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工人们白天上班,他就带队晚上登门,找每位工人谈话。一次次遭遇“闭门羹”,我忍不住问他:“您说,我们这么一趟趟地跑,做的都是无用功哦。”
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耐心调解,准确了解工人们的合理诉求后,边院长三番五次找企业领导,终于说服企业接受了分步调解方案,确保工人待遇不降,企业生产不停。
守得云开见月明。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施行,为工人们的诉求提供了法律支撑。边院长抓住时机,果断组织调解。最终,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困扰工人们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调解成功的那天,工人们拖着一车鞭炮到仪征法院,边院长笑着摆手说“鞭炮千万不能放,大家一起合个影吧。”看着开心的笑容在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荡漾。边院长对我们说:“你们看,什么叫无用功?无用功做到极致就是有用,只要用心用情去磨,就没有磨不开的心结。”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平静有力。每当我办案遇到困难,耳畔就会响起这句话。
坚持“如我在诉”办好民生案,用一颗真诚的心解“法结”更解“心结”,边院长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2010年底的一天,外地人魏师傅在高空作业时摔了下来,造成脑部重伤、多处骨折,面对高额医疗费,一家人在仪征举目无亲,四处借债无果,法院虽然判决包工头赔偿,对方却不愿赔“躲”了起来。
揪心于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边院长一边发动全院捐款,协调民政等部门发放救助金,一边想方设法寻找包工头,经过不懈努力,赔偿款拿到了,魏师傅的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魏师傅的案件让边院长陷入了沉思,他了解到,仪征从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电工等“小五匠”工作的农民工有8万多人,一旦出事,医疗费少则三五万,多则几十万元,自己付不起,雇主赔不起。边院长建议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并多方协调财政资金为“小五匠”购买保险,推动当地包工头“凡用工、必买险”,被誉为破解农村“小五匠”维权难的“仪征样本”。
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边院长教会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始终胸怀大局、心系百姓,立足审判职能,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2022年,我们办了一起标的额近2亿元的股权转让纠纷案,该公司承接着社会关注的保障住房开发项目,股东内部出现重大矛盾,极有可能导致公司决策失灵,引发项目停滞不前。我带着许多疑问求助边院长,他鼓励我说:“不要被标的额吓得乱了分寸,这种案件先开庭,听听当事人什么意见,应该不仅仅是股权转让的问题。”
果不其然,庭审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浮现出来,我又向边院长求教。他听完汇报眉头紧皱:“这个案子实质上是公司利润分配、建设工程款、农民工工资、购房人权益、融资债权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一纸文书判决容易,但很可能一案结而多案生,公司权益受损不说,重大民生工程也要耽误,一定要想尽办法调解解决!”他亲自协调住建、银行、金融监管等部门参与调解,经过数十回艰难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保障了重大民生项目顺利推进。
多年的工作实践,边院长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总是想得更深、谋得更远。别人只看到他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其实他也没有三头六臂,有的只是一颗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边院长以自身行动塑造了法治公仆的崇高形象,他的言传身教时时提醒我,如何做一名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3
做一个勇敢而温暖的人
边晓斌同志女儿
边淑洁
在我记忆里,爸爸书房的灯总是亮到特别晚,他的桌上总会摞着厚厚的书籍资料。我备战考研时,夜里一两点刷完题从房间出来,总能看到他书房门缝里的灯光,有次忍不住问他:“爸爸,你都当法官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呀?”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丫头,老百姓这一辈子可能就打一场官司,要是我业务不精没判对,那影响的可是人家一辈子!”
爸爸援疆那一年,我正逢中考,家里房子装修,奶奶身体也不好,家里很需要他。面对组织需要,爸爸还是带着牵挂,踏上了前往新疆新源法院的行程。三百多个日夜,视频里的爸爸逐渐从憔悴疲惫到眼神明亮,他讲着自己的见闻日常,爸爸对新源的热爱和对援疆工作的兴奋,常常透过屏幕感染着我们。我中考结束后,怀着对爸爸生活的好奇,也来到了新源,却发现和爸爸说的不一样。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气候干燥皮肤红痒,我怎么也适应不了。那天晚上,我洗完头面色苍白地坐在椅子上,爸爸见了,怕我着凉,拿起吹风机就帮我吹起了头发。印象里,这是爸爸第一次给我吹头发,我不禁红了眼眶,吹头的间隙,我问爸爸“条件都这么苦了,你是怎样适应的呀。”他说:“如果你深爱一个地方,那些所谓的苦也会变成甜,所谓的困难也会成为一种乐趣。”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爸爸毫不犹豫地前往抗疫一线担任镇村点位长。那时的我,心中满是担忧与害怕。疫情初期,物资匮乏,措施有限,感染风险极高,但爸爸没有退缩。连续两个月日夜坚守抗疫一线,每天,天蒙蒙亮他就出门了,总是在我们熟睡后才回来。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也穿上防护服成为社区防疫的志愿者。爸爸用行动告诉我: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危险仍选择向前。
认识我们的人都知道,爸爸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亲热地喊一声“妈,我回来了。”奶奶前几年骨折过,爸爸对她的照顾格外周到,一次重话也没有说过。然而,有一次,爸爸对奶奶说话的语气有点重。原来,奶奶在小区遛狗时,遇到一个多年不见的老乡,寒暄间,老乡提出想到家里向爸爸咨询案子上的事。奶奶抹不开面子,就和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听后,严肃地对奶奶说:“我早就跟您讲过,有事让他们到我单位,不要在家里谈案件。”奶奶有些委屈,但爸爸还是坚持把话说清楚。
记得一个冬天的晚上,有人敲门,妈妈开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个公文包,却没看到人影,拿起包一看,发现一本资料里面夹着一沓厚厚的现金。爸爸到家知道后,责怪妈妈当时怎么没发现那个人。爸爸翻看资料,发现是最近正在办理的一个船厂案件,说不定是船厂老板送来的,他当即打电话核实了这个情况,连夜让船厂老板把东西拿回去了。
爸爸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忙起来顾不上家。听妈妈说,2000年,爸爸和妈妈刚结婚,也是他当法官的第一年,当年就办了198件案子,深夜踏着星光、露水回家是常事。2001年妈妈生我的那天,晚上九、十点钟爸爸还在埋头研究案件,直到妈妈感觉快生了大声喊他,才赶忙打车去了医院。
爸爸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常年忙于案件,吃饭没个准点是常事。2015年,他频繁感觉头晕,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再三叮嘱他,要规律饮食、加强锻炼、注意休息。于是,那晚他便翻出旧运动鞋,笑着对我说:“丫头,以后你监督我戒烟锻炼,我监督你打卡背单词,咱俩比一比,看谁能早日达成小目标。”从那天起,他手机里多了个戒烟打卡小程序,每次忍住烟瘾就会在屏幕上点下“打卡”,从那以后没抽一根烟,长长的打卡记录,安静地躺在旧手机里,让我每次回想起,都佩服爸爸的自律。
爸爸对我既爱又严。我考研后,学校住宿条件还是像本科期间那么拥挤,我向爸爸诉苦。一直很宠我的爸爸却很严肃地说“这算什么苦,年轻人俭朴一点,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是啊,爸爸就是这样的人,平时从不讲究吃穿,能省则省,百把元的运动鞋一穿就是好多年。
爸爸虽然是个工作狂,但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暖男”。援疆回来后,爸爸学会了做饭,时不时为我们“定制”各种口味的菜肴,尤其是每次案子办得顺利、调解成功了,他就会下厨张罗一桌丰盛可口的饭菜,开心地给我们夹菜。高考那三天,正值端午节,爸爸放假在家,他挑起“营养师”的担子,每天我考完回家,就看到他穿着围裙,拿着锅铲招呼我:“小战士回家啦,快点洗手吃饭吧!”我上大学时,微信里收到的都是他的一条条问候,“累不累”“在干嘛”“这周还回家吗”,在爸爸出事前一天,我要参加学校的面试,我和他最后的交流,就停留在了他安慰我,“这次权当一场历练”以及我回复的三个拥抱。心思细腻的他,再忙也会在我成长的重要节点给我写信,10岁、20岁,您鼓励我要“阳光开朗、善良朴实、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30岁,我却再也收不到爸爸写给我的信了。
爸爸出事那天,我接到舅舅的电话,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崩塌了。没几天,姑姑也因悲伤过度,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我恍恍惚惚回到学校,感觉爸爸还能够笑眯眯地在家里等我。参加完期末考试,我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想给爸爸发一个“考完了”,然后等待他说一句“辛苦了”和一个大大的红包,却突然意识到,爸爸再也不会回我消息了。那个看见我哭会心疼,我一回头就站在我身后的人,真的再也回不来了。回到家之后,我想扑到奶奶和妈妈的怀里大哭一场,却发现奶奶的头发竟然全白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必须接过爸爸的责任和力量,好好地照顾奶奶和妈妈。
爸爸,您信里写的“勇敢而温暖”,我一直记在心里。您没走完的路,我会带着您的期望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做自己人生的战士,做一个勇敢而温暖的人,做永远让您骄傲的女儿!
4
在平凡岗位书写大爱
法治日报江苏记者站记者
罗莎莎
2024年的夏天,我来到仪征参与了边晓斌事迹的采访报道。边晓斌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每每提及他,周围人的语气中总是充满了敬佩与感慨?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边晓斌不仅是一名人们眼中的领导干部,也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大爱的人民法官,他的每一次公正裁决,都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每一次耐心调解,都是对人民群众深情的回馈。
从田间到心间,这条路边晓斌走了很久,扎根基层法庭10多年,他走遍了当地每个村落,办理的上千起案件都实现了“零上访、零投诉”。
由他处理的这些案件,有一半是通过调解解决的。遇到案件时,他总是问自己:“这个案子能不能调解?”因为他知道,调解是解决纠纷的“减压阀”,也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所以他宁愿磨破嘴、跑断腿,也要想办法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2013年,一起跨度长达5年的劳动纠纷案件在边晓斌的推动下,获得圆满解决。案件办结后,涉案的200余名当事人联合将一块写着“真情系百姓、温暖抵人心”的纪念奖牌送给了他。其中一名当事人红着眼眶回忆说:“五年时间,我们到法院去了不下百次,边法官每次都笑脸相迎,耐心听我们说,要不是他的坚持,事情也不会解决得这么圆满。”
手握法槌,边晓斌坚持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审理每一个案件,从一家到千家,从村口到乡镇,用一颗滚烫的心架起了与百姓的“连心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21年11月,仪征法院裁定受理扬州国裕船厂破产清算案。边晓斌一趟趟去船厂现场勘查,一遍遍查阅专业书籍,还专门跑到浙江调研类似案例,最终闯出一条新路子,指导管理人采取资产“先取消长期租赁”“再短期租赁+维修”“再重整”的方式,实现破产资产价值最大化。如今,重整后的船厂生意兴隆,年纳税超6000万元。
这些年,在他的谋划推动下,仪征法院持续打造了“真给力”优化营商环境司法品牌,探索出价格争议诉调对接、破产涉税事项便利化改革等做法,得到最高法院和国家发改委肯定推广。
采访中,仪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领导感慨地说:“边晓斌为每家船企建立专门档案,逐个评估企业风险,提出一厂一策的靶向处理建议,编发专报和司法建议20多条,想得比我们还细、还深,为仪征长江岸线整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边晓斌从业29年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了一名领导干部始终牢记初心、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看到了一名基层人民法官坚守公正、力求完美的职业追求。
2016年夏天,边晓斌听从组织安排,毅然投身援疆事业。刚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法院,就和老法官高源成了朋友。每天与老高一同步行上班的40分钟路程,成为边晓斌了解新源县和法院基本情况的宝贵时间。
不到一周,他就和老高到山上调解一起哈萨克牧民草场纠纷,起因是这家的牛不分界吃了那家的草。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让老高印象最深的就是,边晓斌一直盘腿坐在帐篷里认真倾听和调解,语言不通就按字句翻译,道理不清就掰开来讲明。直到两位哈萨克老汉握手言和,他才欣慰地笑了。
“我决不能碌碌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作用,播撒援疆的爱与责任。”边晓斌在新源的每一天都在用一件件实事将这句话变为现实。
当他看到新源法院干警们的午餐都是从家里带些包子和馍凑合时,他协调扬州、仪征两级法院援建了“心连心”食堂,如今干警们忙得再晚也能吃上热饭了。他帮助新源法院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等多项制度,2017年开始,新源法院审判质效跃居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方阵。
在仪征律师界,边晓斌是公认的“刻度尺”,他与律师“专业无界、交往有界”的相处之道有口皆碑,他办公室的门永远为法律论证敞开,但从不为私人请托留缝。采访期间,一位资深律师说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我和边院长认识快30年了,他的善良亲和是骨子里的,总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动你,他更是个非常干净的人,他没有吃过我们一顿饭、喝过一次酒。仪征上百号的律师,随便问,对边院长,肯定没有人摇头。”
边晓斌的离去,令整个仪征法院的干警们陷入深深的悲痛当中,他们把对边晓斌的思念化作了笔下饱含深情的诗句。“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最温暖的那颗。我们知道再也见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仍在、光芒仍在,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
尽管人间再无边晓斌,但处处都有人们对他无尽的思念、无边的爱。在缅怀的泪光之外,更有一种坚定的步履在延续……
法槌起落间,传承从未停歇;征途漫漫中,追光永不止步。在仪征、在江苏、在全国,还有千千万万和边晓斌一样的人民法官,用忠诚和汗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大爱,他们是新时代人民法院最闪耀的群星!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编辑:陶羽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