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更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我们不断完善后续扶持机制,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贵州省铜仁市生态移民局局长代志华说。
铜仁市搬迁群众共安置29.3万人,一直以来,该市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就业、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化治理暖民心
旺家社区是铜仁市大型跨区域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个县的搬迁群众1.7万多人。
在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英姐来帮忙”工作室,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英与搬迁群众围坐一圈亲切交谈,这个20平方米的小屋,成了搬迁群众另一个温馨的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宣传人员向搬迁群众仔细讲解消防安全知识。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诉求,旺家社区党支部专门打造了“英姐来帮忙”工作室。
“我们工作室通过提供‘英姐帮忙找工作、英姐帮忙解心结、英姐帮忙排风险’相关服务,帮助群众化解生活纠纷、排除各类风险隐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何英笑着说,自“英姐来帮忙”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经解决342件群众急难愁盼的事。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铜仁市创新探索实施“社区管家”模式,明确社区管家“服务群众、宣传政策、协助社区”的职能定位,实现“社区+管家+搬迁群众”网格化管理,做到精细化服务管理到户到人,让群众一有诉求,社区干部能第一时间帮助其解决。
与此同时,铜仁市聚焦搬迁群众诉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将144个安置点整合为129个管理单元,并建立党组织109个、群团组织283个,划分“综合网格”284个,通过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59个,实现安置区党组织全覆盖。
为了让网格管理更加精细化,铜仁市进一步优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积极完善安置社区网格管理机制,建成综治中心97个,划分“十联户”单元5470个,建立群防群治组织126个,完善安置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行市县领导干部联系包保、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建安置社区制度,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前不久,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育才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路长夹着文件袋赶往行动不便的社区群众陈洪进家,为夫妇俩办理低保申请。
从填写申请书到准备身份证复印件,杨路长忙前忙后,用半天时间解决了困扰两位老人多日的难题。
“群众屋檐下的‘小事’,就是我们网格里的‘大事’。党支部构建的网格越来越细,越来越贴心,效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有113件群众的诉求得到了解决。”杨路长说,“我们将不断织密‘党建服务网’,让搬迁群众在这里生活得舒心、踏实。”
拓岗赋能促业兴
在铜仁市碧江区打角冲社区,易培珍身着藏蓝工装,手持专业蒸汽清洗机,在客户家里进行深度保洁。她手法娴熟,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
“以前总担心进城没法挣钱,现在一技傍身,每月4000元工资,没有啥可愁的了。”这位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搬来五年的“新市民”,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如今已是持证上岗的家政服务能手。
据悉,打角冲社区党支部通过创新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搜集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水平、文化水平、就业意向等相关信息,将就业培训课堂直接搬到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平台已培训出19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搬迁群众。
搬出来是起点,能扎根是关键。为了让这些搬迁群众掌握更多就业技能,铜仁市组织各县(区)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培训,因人施培、因岗施培、因产施培,提升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同时,铜仁市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124个就业服务中心,社区党支部通过就业资金倾斜、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近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公益性岗位开发保障、扶持创业带动、定向引才助力,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
在松桃县育才社区A区的乐嘉塑料玩具厂里,总能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搬迁群众方洪敏就是其中一员。因家中有孩子需要照顾,她无法外出务工,如何在家门口就业成了一个难题。
就在方洪敏一筹莫展的时候,社区干部通过就业动态监测找到了她,社区根据她家里情况,介绍她到社区玩具“微工厂”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
“从家到这里只要10分钟,既挣了生活费,又不耽误去学校接送孩子。”方洪敏笑着捋了捋袖套,接着干起了活儿,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这样的日子,方洪敏十分满足。
为了让搬迁群众有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铜仁市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鼓励社区党组织发展产业项目,通过盘活安置区闲置资源、谋划优质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壮大就业车间(基地)和集体经济等举措创造就业岗位,建立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自2020年以来,铜仁市从实际出发,实现一批又一批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实施产业项目233个,建成就业车间(基地)174个,覆盖搬迁群众就业2万余人。
文化惠民展新风
铜仁市江口县梵瑞社区广场上人声鼎沸,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志愿贺新年”家乡运动会正火热进行。
“社区逢年过节都会举办有意思的活动让我们热闹热闹,老人孩子也都能参与,这里的生活真的很幸福。”社区搬迁户廖玲娟高兴地说,自从搬过来后,梵瑞社区没少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
给予搬迁群众精神食粮、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像梵瑞社区这样关注文化建设的社区,在铜仁市并不是个例。这些年来,铜仁市鼓励各地社区党支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全市结合包粽子、舞龙灯、跳花灯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组建演出队伍126支,开展民间社团表演600余次,同时,铜仁市还建成追梦书屋121个、心理咨询室59个,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夜校等文化设施,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文化素养。
为了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展现新风貌,铜仁市建立一系列文明激励机制,以“春晖励志超市”“文明储蓄所”等为载体,建立搬迁家庭一户一张“文明银行”存折,引导搬迁群众参与交通文明劝导、环境卫生整治、惠民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铜仁市江口县梵瑞社区的积分兑换活动“火热”开展。
“平时主要通过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来获取积分,这些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能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万山区旺家社区搬迁户张敏说,看到社区越来越好,自己也感到十分高兴。
从居安到心安,铜仁市为了促进搬迁群众有更多的互动交往,以“最美五月天”“六月别样红”“七月心连心”“八月桂花香”等活动为载体,采取“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促党建”的形式,从思想引领、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重点服务安置点职工、青少年和妇女儿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
“面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这篇‘大文章’,铜仁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党建网’将党员干部与社区治理、服务、帮扶工作融合起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代志华表示。
(供稿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生态移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8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