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错改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爱喝含糖饮料的孩子,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08 21:21:24   浏览次数:1  发布人:d0d0****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点击上方蓝字在校园内,含糖饮料已经悄然成为“隐形主食”。尤其是奶茶,不仅香甜可口,还兼具社交功能,几乎成了很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标配”。不少学生表示,一天不喝奶茶,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然而,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让味蕾得到了短暂的满足,却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健康问题。含糖饮料不仅热量高,还会对青少年正在发育的身体和尚不成熟的代谢系统构成全方位的挑战。那么,如何帮助青少年抵挡“甜蜜诱惑”,拥抱健康生活呢?1

    点击上方蓝字

    在校园内,含糖饮料已经悄然成为“隐形主食”。尤其是奶茶,不仅香甜可口,还兼具社交功能,几乎成了很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标配”。不少学生表示,一天不喝奶茶,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然而,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让味蕾得到了短暂的满足,却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健康问题。

    含糖饮料不仅热量高,还会对青少年正在发育的身体和尚不成熟的代谢系统构成全方位的挑战。那么,如何帮助青少年抵挡“甜蜜诱惑”,拥抱健康生活呢?

    1

    含糖饮料:

    隐匿的“健康杀手”

    含糖饮料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了游离糖(如蔗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的饮品,包括碳酸饮料、调味果汁、能量饮料及各种奶茶和甜味茶饮。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青少年每日含糖饮料摄入量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每日不超过25克添加糖)。很多人误以为,果汁比碳酸饮料健康,但实际上,市面上多数果汁饮料的含糖量并不比可乐等饮品少。

    奶茶的热量就更高了,以一杯500毫升的全糖奶茶为例,其平均含糖量在40~80克,热量高达300~500千卡,几乎等同于一顿饭。但不同于正餐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奶茶中的热量多数为“空能量”,即没有营养价值的热量来源。此外,为了模拟“奶香”,商家普遍使用植脂末代替牛奶。植脂末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酸,不仅会损害心血管健康,还与内分泌失调、肥胖和不孕不育等多种疾病有关。青少年长期大量饮用奶茶,无异于每天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危险混合物。

    青少年长期摄入高糖饮料会导致能量摄入远超日常消耗,引起脂肪积聚、体重上升,更严重的是,会诱发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特别是在青少年这一发育关键期,糖分还可能对骨骼发育、激素平衡和免疫系统产生持久影响。

    2

    “甜蜜”代价:

    高糖饮食造成系统性损害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高糖饮食会在以下方面对其健康造成系统性损害。

    促进肥胖与脂肪异常积聚。摄入多余糖分后,若不能及时被身体代谢,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肝脏与腹部。这不仅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或脂肪性肝炎。

    诱发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持续的高糖摄入,会不断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胰腺处于长期高负荷状态,最终会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糖尿病前期乃至糖尿病。

    损伤心血管健康。糖类代谢紊乱会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与慢性炎症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影响认知功能与学习能力。研究发现,高糖饮食会干扰大脑中负责记忆与决策的区域(如海马体)神经元连接,影响专注力和学业表现。

    此外,青少年喜爱的饼干、蛋糕、雪糕等加工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会添加大量的糖,还会添加大量油脂、人工香精、色素和防腐剂等。这些加工食品缺乏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微量营养素,其高能量、低营养密度的特征,加重了青少年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部分零食中使用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3

    心理行为交织:

    糖瘾背后的情绪密码

    很多青少年说,自己知道含糖饮料对身体不好,却总想喝。这种现象的背后,不仅有味觉的依赖,更有心理问题的投射。学业压力大、社交关系复杂、情绪波动大,使得甜食成为青少年短期情绪释放的“避风港”。

    这种“情绪性进食”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逐渐固化为青少年应对压力的唯一方式。心理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受焦虑、孤独等情绪的影响,更易选择高糖食品来安慰自己,若不进行干预,可能会造成饮食紊乱,甚至出现抑郁倾向。此外,糖类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提升血糖水平,促使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与快乐、奖励密切相关,是大脑产生愉悦感的重要机制。每一次摄入甜食带来的“奖励”都会强化大脑对糖分的渴望。

    这种机制与某些药物(如尼古丁、咖啡因)引发的“奖励效应”相似。正因如此,科学界将糖类成瘾定义为“行为成瘾”的一种。长期高糖饮食会逐渐改变大脑对“奖励”的反应机制,使个体对天然食物失去兴趣,进而形成对加工糖食品的强烈依赖。此外,糖还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让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更大,使他们陷入“吃糖→快乐→反弹焦虑→继续吃糖”的恶性循环。

    4

    科学替代方案:

    循序渐进,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彻底戒除含糖饮料,对青少年而言难度较大,可采取“逐步替代、习惯重建”的策略。

    从“全糖”过渡到“低糖”或“无糖”,逐步降低奶茶中的含糖量,或选择使用代糖(如赤藓糖醇、甜菊糖)的奶茶。

    饮用天然饮品,如自制柠檬水、无糖茶、低脂牛奶等,有助于在口感满足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选择富含膳食纤维与蛋白的零食,如坚果、水果、酸奶等,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少饥饿感。

    养成规律饮食与运动习惯,每天进行户外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与情绪稳定性。

    让青少年抵御“甜蜜诱惑”,仅靠个人自律与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社会层面需采取多种措施。建议中小学食堂与自动售货机逐步淘汰含糖饮料与高糖零食,普及营养标签,推行“健康选择”认证制度。同时,将“营养素养”纳入学生健康课程内容,提升他们对食品成分、健康风险的判断能力。食品行业也应主动改革,减少产品中的添加糖含量,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消费的健康替代品。政府相关部门可借鉴国际经验,对含糖饮料征收“糖税”,从政策层面倒逼食品行业调整产业结构。

    高糖饮食的隐性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深远。一杯奶茶可能会让青少年的味蕾得到短暂的满足,却会悄然改变他们的健康轨迹。我们不能放任孩子把选择权交给味蕾,而要用理性的态度去指导他们日常的饮食行为。青少年摒弃高糖饮食的习惯,不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是迈向成熟与自律的重要一步。愿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味觉的诱惑中保持清醒,拥有“美丽人生”。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 管成剑

    本文来源:学生与健康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康晓杰

    校审 | 孙茜

    策划 | 王菲菲 崔晨

    CLICK TO SEE YOU LOOK THE BEST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d0d0****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uog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