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错改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看到她的遗体时,所有人都流泪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2 20:01:42   浏览次数:2  发布人:e03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一张黑白照片“锁”住了人们的目光。照片中是一具残缺、变形的躯体。“照片里是英勇就义的罗峪村妇救会主任刘耀梅。刘耀梅不幸被捕时,任凭日军把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剜下来,她始终没有泄露八路军一个字的消息。最后,她的头颅被日军割下来扔到水井里……日军扫荡过后,群众将她的尸体打捞上来后拼凑在一起,战地记者叶曼之拍下了这张照片。”听着讲解员胡月一字一句地讲述,人们的心仿佛在滴血,每个人的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一张黑白照片“锁”住了人们的目光。照片中是一具残缺、变形的躯体。

    “照片里是英勇就义的罗峪村妇救会主任刘耀梅。刘耀梅不幸被捕时,任凭日军把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剜下来,她始终没有泄露八路军一个字的消息。最后,她的头颅被日军割下来扔到水井里……日军扫荡过后,群众将她的尸体打捞上来后拼凑在一起,战地记者叶曼之拍下了这张照片。”听着讲解员胡月一字一句地讲述,人们的心仿佛在滴血,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泪光。

    这张黑白照片,记录了日军罄竹难书的暴行,更是一名农家女子铮铮铁骨的见证。她用血肉之躯证明,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女性也曾以无畏的精神投身抗战洪流,用生命书写壮丽的抗战诗篇。

    “凤竹子”的勇敢与倔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刘耀梅小名“凤竹子”,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罗峪村一贫苦农家,在家中排行老大,从小养成了吃苦担当的个性。

    1937年,罗峪村召开动员会,号召妇女散脚、剪辫子,自己解放自己。勇敢的刘耀梅第一个上台,剪了自己的辫子、散了自己的脚,并当众把裹脚布撕碎甩在地上,“鬼子打到家门口,这辫子、裹脚布是枷锁!”

    1937年10月,刘耀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天,通过民主选举,刘耀梅担任了罗峪村妇救会主任,后来又兼任平阳区党委委员。

    走进刘耀梅的故居,小院整洁、安静。墙上的照片、文字、连环画,记录了她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刘耀梅烈士故居。马兵祥/摄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时,刘耀梅不仅带着妇女姐妹们一起学文化、搞生产、做军鞋、运送伤员和支前物资,她还会和男人一样去拆桥梁、埋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刘耀梅曾说,“只要是打洋鬼子,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去!”

    “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我家牺牲了三位至亲。”刘耀梅的侄子刘光龙回忆了这样一个故事:1943年秋,穷途末路的日寇对北岳区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爷爷是村里的抗日积极分子,也非常支持大姑的工作。农历十月,爷爷不幸落入日寇之手,因始终不肯透露任何秘密,最后被日寇的狼狗活活咬死在枣树林里。爷爷牺牲不满“一七”,身穿重孝、悲愤交集的大姑听说八路军有两名战士身负重伤,需要罗峪村照护时,她主动担此重任,日夜守护,洗血衣、擦伤口、喂水喂饭,并安排她的大弟弟、村青年抗日救国先锋队队长刘耀星站岗放哨,监视敌人。

    就在这次秋季“大扫荡”中,忙着挨家挨户通知、日夜不眠安排群众转移的刘耀梅不幸被捕。

    刘光龙悲痛地说:“大姑被抓后,日寇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非人折磨,却不能从大姑嘴里得到半点情报。最后,她在‘狗强盗,你们不要张牙舞爪……你们的日子长不了……’的怒斥声中,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的呐喊声中,献出了仅22岁的宝贵生命。”

    柏崖惨案中的不屈绝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纪念馆里还有一位女英雄的照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怀里抱着一名女婴,笑容可亲。然而,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有着同样惨烈的故事。


    张立生前照片。纪念馆供图

    照片中的母亲名叫张立,原名张振芳,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之家。受兄长的影响,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18岁的她在日记中写下“国破何以为家?”并勇敢地奔赴延安。

    在陕西云阳青训班,张振芳改名为“张立”,取“立民族之魂”意,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张立主动请缨赴晋察冀前线,任白求恩学校特派员,负责锄奸工作。在这里,她与担任晋察冀军区锄奸部部长的余光文相识、相爱、结婚。

    1943年12月9日,余光文带着部队到柏崖村休整。谁知,第二天拂晓,他们就遭到了侵华日军的疯狂扫荡,余光文不得不带领大部队迅速转移。

    为掩护群众转移,张立把女儿托付给了一名伙夫,自己和不满百天的儿子却不幸落入敌手。

    在柏崖村,老人们对张立的故事耳熟能详。老支书赵玉山说:“为了逼迫她说出八路军的去向,鬼子威逼利诱,进而严刑拷打,张立怒目而视,不肯透露半个字。凶残的鬼子竟残忍地杀死了她不满三个月大的儿子和一名老乡的孩子。”

    “看着孩子挣扎,张立如怒狮般扑向敌人。气急败坏的日军用军刀劈断了她的右臂,又一刀插进她的左胸,鲜血喷涌,张立仍昂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见张立仍不屈服,鬼子又一刀刺进她的腹部用力搅动,这位不屈的女英雄倒在血泊里,鲜血染红了黄土地。”在纪念馆里,面对张立的塑像,胡月声音哽咽地讲解。

    23岁的生命,在太行暮色中化作穿透硝烟的呐喊。

    惨案发生后第三天夜里,老乡们冒险摸回村,用粗布被单裹住张立的遗体,葬在她曾掩护群众的山坡,坟头栽了棵小槐树。“此后每年清明,村里人都会带上祭品和野菊花为她扫墓。如今,那棵槐树已长到两人合抱粗,村民说,这是她在看柏崖村安宁向好。”赵玉山说。

    绿色发展延续红色初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太行山,生长着一种植物——荆子,一簇簇,一片片,枝条柔韧苍绿,花朵紫色微小。它不名贵、不起眼,但根扎山地、丘陵,经风历雨更坚韧。

    阜平的乡亲们说,刘耀梅、张立,恰似这怒放的荆子花,可歌可泣,精神光照太行。

    今日阜平,以“红”为魂、以“绿”为脉,英烈精神化作发展动能,迎来山乡巨变。

    我们走进罗裕村、柏崖村,村干部说,村里现在一方面发展起了蔬菜、菌菇大棚,一方面引进手工编织、箱包加工企业,乡亲们增收致富有了门路。

    走进华北联合大学旧址——台峪乡平房村时,来自北京高校的近百名大学生正在观看实景演出。台峪乡宣传委员顾芯杰介绍,《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沉浸式实景演出已成为平房村的一张亮眼名片,自2022年开始,每年演出100多场,很受学生和游客们的欢迎。

    老区土地上的一处处纪念馆、革命旧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研学基地,年迎数百万参观者。石缝坡地、山岭高岗,种下的苹果、香梨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

    红色精神滋养绿色希望,绿色发展延续红色初心,阜平人在铭记中砥砺前行,书写美好未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女大学生手记

    “家国”二字千钧重

    □ 银川科技学院学生 杨婷婷

    □ 东北大学学生 刘畅

    走进刘耀梅烈士的故居,嵌着岁月沙粒的土坯墙依然坚固,屋内的织布机静静伫立,磨损的木棱上无数次穿梭的痕迹,记录着刘耀梅和姐妹们为八路军赶制军布的日夜。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刘耀梅烈士牺牲时的惨烈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她始终未吐露一字”“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讲解员沙哑、加重的语音,是缅怀,是惋惜,更是敬重。

    故居的展板与纪念馆的照片,隔着时空呼应,勾勒出一个山村姑娘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时刻的勇敢抉择。这里陈列的每件物品,无不让人久久凝视与沉思:“英雄”从来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织布机前的夙夜勤织,是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是22岁短暂的生命里对国家与人民最滚烫的赤诚。

    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聆听真实的抗战故事,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家国”二字的千钧之重。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每一步前行都该带着敬畏。未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向先辈学习,坚韧不拔、砥砺前行,在平凡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伟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与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20日1版,原题为《铁骨铮铮,巾帼英烈芳华耀太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e03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uog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