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92岁的艺术家游本昌宣誓入党的消息冲上热搜,全网阅读量破亿。对游本昌这位“新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希望他“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从青年筑基到中年成名(饰演济公时52岁),再到晚年绽放(饰演《繁花》中的爷叔时90岁),游本昌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人生轨迹正是“厚积薄发”最生动的注解,更是将“艺术即修行”这一信条践行到极致的典范。
沉潜与深耕:
在“等待”中铸就艺术信念
游本昌的艺术之路始于扎实的根基与漫长的沉淀期,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艺术最核心的信念——“角色无大小”。
青年筑基,将“龙套”视为“修行”。游本昌1952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每日清晨五点练声、打磨身段,十年如一日地苦练基本功。然而,毕业后他迎来的却是长期在《屈原》《家》等经典剧目中饰演无台词的“路人甲”“士兵乙”。这段“坐冷板凳”的岁月,让他沉淀出对“角色无大小”的敬畏——他从未轻视过任何一个小角色。在后台候场时,他不是焦虑或抱怨,而是细心观摩前辈演员的表演,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下“眼神如何传递情绪”“台步如何贴合人物身份”等细节,将每一次候场都转化为宝贵的“偷师”机会。这段看似沉寂的岁月,恰恰让他磨砺出对表演艺术最朴素的敬畏。正如他后来总结的:“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哪怕演一块石头,也要演出石头的呼吸。”这种对角色本身的尊重,成为他艺术信念的基石。
在“不被看见”时守住初心。40岁后,游本昌仍未迎来饰演主角的机会,甚至因“形象不够突出”被建议转行,但他始终以“戏比天大”自勉。在电视剧《孔乙己》中客串时,他为一句“多乎哉?不多也”的台词,向绍兴文人请教方言韵律。生活的拮据与事业的瓶颈并未消磨他的热情,反而让他把日子过成了“体验生活”:在菜市场看小贩讨价还价,在公园观察老人下棋,这些烟火气的积累,都成了他日后塑造角色的“素材库”。他曾自嘲:“我这前半生,就像在给艺术的大树浇水施肥,不问开花,只问扎根。”这份在寂寥中的坚守与深耕,彰显了游本昌对艺术内在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超乎常人的定力。
角色与生命:
以艺术成就映照时代精神
游本昌的艺术成就,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的深度交融,角色成为他映照社会与人生的镜像。
《济公》,多年积累的“破圈一击”。1985年,52岁的游本昌因电视剧《济公》一举成名,但这绝非偶然的幸运。为了塑造好这位“疯癫僧”,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贴合“疯癫僧”形象,每天清晨跑五公里练体能,模仿乞丐的步态到脚踝红肿;为设计“扇扇子”的标志性动作,翻阅数十本民间画册,将佛教“慈悲手势”与市井“顽童姿态”融合,最终形成“半疯半醒、亦庄亦谐”的独特风格。更难得的是,他赋予济公超越“喜剧角色”的深度——在“救民于难”的桥段里,眼神闪过的悲悯与无奈,正是他对底层生活长期观察的沉淀。他说:“济公不是疯,是看透世情后的清醒,这需要演员心里有‘众生相’。”
晚年绽放,把舞台当成“生命的道场”。60岁后,游本昌拒绝商业化的“消费经典”,转而挑战更复杂的角色:主演话剧《弘一法师》,为呈现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苦行僧”的转变,提前半年吃素、学佛法,在舞台上赤脚行走三小时,脚掌磨出老茧也坚持不用替身;出演微电影《济公游记》续集,为一个“飞身救童”的镜头,反复吊威亚(钢丝)练习,工作人员劝他用特效,他却说:“观众要的是‘真’,演员偷懒,戏就假了。”
2023年12月,随着电视剧《繁花》播出,已年届九十的游本昌凭借饰演“爷叔”一角再次迎来“爆红”:接连荣获中国电视剧盛典“终身成就艺术家”、金鹰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爷叔”广为观众喜爱,游本昌却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近年他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教年轻人“如何用眼神表达情绪”,分享“表演是减法,把自己变成角色”的心得,将对艺术的执着从舞台延伸到传承。他的晚年舞台,已然超越了表演本身,升华为对艺术信仰的坚守和生命价值的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道场”。
纯粹与坚守:
在浮躁时代的价值启示
游本昌的艺术人生,其核心精神在于一种近乎纯粹的“敬畏”与“坚守”。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这种精神品格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慢”的哲学,对抗速食文化的匠人精神。在影视行业追求短平快、“三个月拍完一部剧”甚至“数字演员”替身泛滥的速食时代,游本昌的“慢”显得尤为珍贵。他塑造一个角色,往往提前半年体验生活,甚至为一句台词琢磨数周。这种“不功利”的态度,源于他对艺术的敬畏——“艺术像酿酒,时间短了,就没那股劲儿”。他拒绝过度商业化,曾推掉高价代言,理由是“演员的脸,只能为角色服务”,这种坚守,恰是对“流量至上”的无声反驳。他的“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提醒我们在快节奏中,对专业品质的追求不应被遗忘。
“真”的底色,戏里戏外的“知行合一”。游本昌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舞台上的精湛技艺,更在于其人格与角色精神的统一。他常年参与公益演出,为养老院老人表演片段;疫情期间录制“给年轻人的鼓励视频”,用济公的语气说“难关像乌云,总会散”,将角色的温暖延续到现实。他曾说:“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活成角色的精神——济公的慈悲、弘一的通透,其实都是‘做真人’。”这种“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知行合一,使他的艺术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技巧,成为一种生命哲学的具象表达,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关于真诚、善良与坚守的生动范本。
“努力,永远要学习,学习才会有希望,才能不迷茫,做好自己——感恩、行动、奉献。”正如游本昌给年轻人的赠言一样,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当我们回望游本昌的艺术生涯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成功塑造了经典角色的演员,更是一位以敬畏为基、以角色为镜,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自我淬炼,将生命融入艺术、用艺术映照时代的修行者。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厚积薄发,不是“突然爆发”,而是“从未停止”的积累与耕耘;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与年龄无关,只关乎内心的信念与纯粹。
“只要观众需要我,我就会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以文艺化导人心,是我一辈子的努力目标!”“德艺双馨”四个字,游本昌当之无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崔园园
新媒体编辑: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