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暨第二届学风和道德建设论坛在京召开。论坛设置了学术社团学风和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期刊学风和道德建设三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际,畅谈如何在学术社团、教书育人以及期刊建设中涵养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以规范化管理推动学术社团高质量发展
学术社团是以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和促进学科人才成长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在团结凝聚学术工作者、促进学术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交流的社会组织,学术社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要抓手,是引领学术界的重要抓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蕾认为,学术社团的高质量发展,是各研究所加快建设“两镇(阵)一平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环节。张蕾表示,未来,哲学研究所党委将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捍卫铁的纪律、守护优良学风,将学术社团建设成为引领思想、凝聚人心的坚强阵地,不断培育有信仰、有正气、有能力的科研工作者,不断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质效。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中国地方志学会秘书长陈文学表示,中国地方志学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适合学会和行业特点的工作模式,以组织举办“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和系列分论坛为抓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发挥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中积极作为。
推动引领学术研究,是学术社团的主责主业与核心使命。学术社团不仅要组织学术活动、推进学术研究、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而且要规范学术道德、引领学风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表示,研究所不仅要指导、监管学术社团的学术活动,而且也要加强对学术社团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指导与引导、监督与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代管6个全国性的学术社团,如何对其进行指导、监管?朱浒提出,首先,要加强学术社团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学术社团的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必须坚持学术为本,鼓励学术创新,优化学术生态,不断增强学术社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最后,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自觉意识,强化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史学智慧。
培育优良学风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态化、制度化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秘书长郑世林提到,作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不断修订完善《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学术社团管理办法》,加强对学会的指导和监管,把学会建设真正纳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之中,推动学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王帅一介绍道,中国法律史学会坚持以优良学风引领学术方向,在党的建设、内部治理、学术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研究提供平台支撑。
与会学者认为,学术社团是服务科学决策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要以铁的纪律和优良学风推动学术社团高质量发展。
以优良作风深化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卜宪群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良作风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作风,必须在理论与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勤奋作风,社科人应秉持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以勤奋成就学术才能,积极回应党中央的期望和要求;三是经世作风,社科人应秉持经世致用精神,将学问与国家、人民需求紧密结合,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回应时代之问。他认为,严格按照“三项共识”办事做事,是社科院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也是衡量社科院人“德”的根本标准。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纪委书记、副校长尤利前表示,院党组始终高度重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近年来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加强日常监督提醒,严明纪律规矩,严格查处师德失范行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要求,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开展经常性教育提醒和先进典型选树工作,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他提到,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在人才引进、导师评聘、评优评先工作中,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德者,本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执行院长毕芙蓉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使命,而优良的作风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桥梁与基石。她说,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德化人”,当我们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待学问,以真诚包容的胸怀对待学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职业,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建君认为,师德师风的内涵可从“道”与“术”两个层面来理解。“道”的层面,体现为“家国情怀、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心怀国家,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术”的层面,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需具备扎实学识与高尚品德,以自身言行示范引领学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谈到,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构成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内核,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伦理基础与实践路径。教师应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为镜,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品格的引路人。
“要弘扬学术正风,争做对党忠诚、让党放心的理论学术铁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表示,在新时代,社科工作者应以“三项共识”为引领,胸怀“国之大者”,做大学问、真学问与好学问。要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学风问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做体现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好学问,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与会学者认为,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紧绷师德师风这根弦,明底线、知敬畏,强化德行修养,营造优良的师德师风氛围,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引领学风的重要作用
学术期刊是我院最重要的金字招牌,是践行“三项共识”、推进“两镇(阵)一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前沿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朱昌荣表示,我院期刊应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明确为什么办刊、由谁办刊、怎么办刊,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定什么标准、立什么导向等核心问题,坚持政治家办刊、从政治上办刊,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做到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学术期刊在学风和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表示,在学风和道德建设方面,学术期刊把住了关口、守住了底线,党的理论学术阵地就不会失守;学术期刊守纪律、讲规矩,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就找不到缺口;学术期刊有信仰、有情怀、有风骨,就一定能够“移风易俗”,带动学风和道德建设,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要多措并举营造风清气正的期刊学风。具体而言,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优良党风为引领,以制度和流程为保障,以提升编校质量为抓手,以理论学术铁军捍卫优良学风和道德。
“加强学术期刊学风和道德建设,首先要把握学风的丰富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与社团管理处处长李天明认为,学风涉及办刊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方向到学术导向、从编校质量到内容质量、从内部制度建设到编辑队伍培养,每一个环节都反映着学术期刊的工作作风,必须从严从实抓好抓细。推动学术期刊的学风和道德建设落地生根,要强化期刊主体责任,在办刊工作中坚持政治导向为魂、学术方向为本、制度建设为纲、廉洁纪律为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主任、《古典学研究》副主编贺方婴谈到,作为中国古典学界的旗帜性刊物,《古典学研究》将致力于培养和发展我国古典学研究专业人才队伍,掌握我国古典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引导学术与学科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形象史学》主编刘中玉认为,“两镇(阵)一平台”建设是我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大举措。期刊是前哨、是风向标,在发挥学术引领力、理论创新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征程中,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浪潮、国际传播话语壁垒、学术评价体系革新等诸多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季为民表示,面对挑战,出版人当以“筚路蓝缕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技术赋能出版,构建“纸、电、声、网”融合传播矩阵;以人才强基固本,打造学术出版铁军,共同肩负起守护学术净土、引领学术风尚、传播真理之光的重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与会学者认为,我院期刊人应强化以优良党风引领学风、院风的自觉,认真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守好纪律红线,坚守学术底线,以实际行动不负党的嘱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与会学者表示,学风和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每一名社科人都应担当作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和科研生态,以学术清风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保驾护航。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王春燕 孙美娟 陈雅静
来源 : 社科院专刊总第784期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