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近日,湖北省应急管理厅联合湖北日报发布未成年人防溺水手绘地图。地图详细标注了湖北省重点防范水域,用户可通过手机查看地图,还可观看课程学习自救互救方法。这一举动通过技术赋能筑牢安全防线,为暑期防溺水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每一起溺亡事件都是家庭之殇、社会之痛。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编著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21)》显示,溺水是我国1至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溺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预防、被忽视且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浩渺的碧波于孩子而言,意味着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风险隐患也暗藏其中。暑期,孩子脱离校园监管,看护难度增加。暑期防溺水工作难度大、任务重、挑战多,一直是考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难题。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正如湖北发布未成年人防溺水手绘地图一般,各地纷纷拿出破题之法,强化“人防+技防+物防”,以新技术、新思路、新举措堵住安全漏洞,为孩子构筑暑期安全防线。
防溺水,“防”字是关键,科学认知是第一道防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在真实水域边开展“生命守护课”,结合漓江水域特点和真实案例,系统讲解防溺水“六不准”等安全知识,通过情景模拟和实操训练,提升学生的防溺水自救互救技能。科技赋能强化隐患巡查,筑牢救援防线。江苏省宿迁市在骆马湖等重点水域打造“骆马湖防溺水智能感知预警平台”,一旦有人越过安全边界,系统会立即识别并自动发出语音警告,信息同步汇聚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可随时调度无人机进行空中喊话劝离,创下连续三年暑期未成年人“零溺亡”的成绩。群防群治推动责任落实,筑牢监管防线。湖南省出台《预防中小学生溺水若干规定》,明确学校、家庭、政府三方责任,对危险水域管理不力的单位可追究法律责任,是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推进防溺水工作的省份。这些创新实践织密了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防护网,守护孩子的生命安全。
暑期安全,不容有失,一失万无。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分析暑期安全事件特点规律,以溺水、火灾、交通事故等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安全专项教育和警示活动,确保落实到每一个人。唯有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时刻紧绷防溺水这根弦,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快乐一“夏”、平安一“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范洪岩(媒体人)
策划:张灿灿
编辑:范洪岩 于洋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