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微笑是一种力量
——记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法院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庭长金珊珊
日程安排越来越密,头发剪得越来越短,走路越来越快。这是金珊珊从事民商事审判16年的速写。还得加上一笔,微笑越来越甜。
认识金珊珊,要从读懂她的微笑开始。自2009年研究生毕业进入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法院,金珊珊处理了大量民事纠纷中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有人说,民事审判又忙又繁,她却笑着说:“相互倾诉、吐槽、慰藉,再窝火的事儿聊着笑着就化解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微笑也是一种力量,她天生就有,由于沟通协作日益娴熟,金珊珊成为当事人、领导、同事口中“有你在,我就放心”的珊珊庭长。今年3月,金珊珊被授予“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
六月的临海,傍晚总是带着山海之城的气息,一路晚霞漫漫云流转。从法庭回家的车程一小时,金珊珊和同事又讨论起下午那个原告和第三人“明显睁眼说瞎话”,商量着“明天要分开做笔录”。看,办法总比困难多!
“宋阿珍又来了”
“宋阿珍(化名)又来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金珊珊刚来经开区法庭时,就对宋阿珍有所耳闻。时不时带着一个大大的尼龙袋,里面装满了与离婚案件有关、无关的材料,要求帮她调取丈夫的消费记录,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就是法庭工作。金珊珊早已熟悉,之前在杜桥法庭干了好几年。法庭处理的家事案件多,原本“相亲相爱一家人”卷入漫长的司法程序,用那半懂不懂的法律新词汇,与曾深爱过的人展开殊死搏斗。不可调和的分歧、铺天盖地的纠葛,让有的陈述真假参半,有的指控离奇古怪,有时还带着男娃、女娃,留在法庭门外,蜷缩在一起。法官需要对案件条分缕析,对细节尽快吸收消化,再还原成情、理、法相融的语言,与当事人努力达成共识。若是实在水火不容,纵然不情愿,也必须作出法律决断。
“我来!”金珊珊主动迎上去。
调解室里,她与宋阿珍面对面。宋阿珍说个不停,金珊珊时不时给她倒水,时不时点头,表示“我在听”。等宋阿珍说完,金珊珊盯着那一尼龙袋材料问:“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这材料揉成一团,乱糟糟的,要不先整理一下?你看,这是起诉状,放在最前面;这是证据,这也是证据,把所有证据放在一起,其他的放在后面。我们法官看材料也是这样,一样样理顺。”
理好材料后,宋阿珍离开了。
没几天,宋阿珍又来了。金珊珊又一次耐心听她重复诉说内心苦闷,问她:“还有没有其他话要说?”宋阿珍回应“那就先这样”,再次离开。
时间宝贵,还有一个宣泄的世界在等候金珊珊。但来来回回好几次,宋阿珍尽情宣泄了情绪,金珊珊也弄明白了这起离婚案的原委。
宋阿珍是外来媳妇,与丈夫二婚,融入不了家族亲戚,在当地也没朋友,无处可诉苦。又觉得丈夫不让她管钱,怀疑丈夫有外遇,于是起诉离婚,要求返还用于建房、买车的钱。
有了前期一次次接待的铺垫,宋阿珍已逐渐冷静,并对金珊珊产生信任。接下来,金珊珊开始输出情理法:“你看我是个法官,我得按照法律规定办案,不能你怀疑什么我就判什么,法律要求你要有证据来证明你的怀疑,不然他也可以来说他的怀疑,我这法官不是糊涂官了?”宋阿珍慢慢明白法官是怎么判案的,法官也有法律的条条框框。
调解中,金珊珊把夫妻俩的矛盾通通摊开,一项项厘清,两人同意离婚。因宋阿珍暂无去处,金珊珊提议,暂住男方家并支付房租,找到住处再搬。
因怕双方再起冲突,金珊珊一直跟进搬家事宜。没想到两个星期后,两人冰释前嫌,给金珊珊来电:“法官,我们和好了。”时至今日,两人依旧生活在一起。
同事们都觉得宋阿珍的转变不可思议。
金珊珊说:“法官有很多很多的当事人,但当事人在当下就只有我们一个法官,特别是民事案件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他们对法庭的信任,对司法的印象,关键看这一次与法官的接触。”
在她看来,当事人来打官司,有一些情绪,有一些激动,都能理解,都应接纳,还应在化解纠纷时一并帮助处理。
“没事,我来!”
其实刚办案那几年,金珊珊也招架不住当事人的情绪,转变发生在一次被投诉后。
那时金珊珊还在杜桥法庭当副庭长,一名当事人向临海法院投诉:“金珊珊法官乱判,态度特别嚣张!”
临海法院时任政治部主任何才宁把金珊珊叫到跟前。金珊珊蒙了:“我不是这样说的,我只是跟他说,如果认为判决不公,可以去上诉,这是你的权利。”
何才宁一听,笑了出来:“你肯定不是这样嚣张的人,但当事人往往带有情绪。这话如果是在理性中都能理解,不理性的时候听了就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嚣张。”紧接着,何才宁给金珊珊上了一课:“当事人基于对法官的认可,才会实现对判决的胜败皆服。法官除了办案,如果当事人正在情绪上,也有责任去帮助舒缓。你能让他先静下来,那可能对你的看法就不一样。我们是中间人,要定分止争,不能站到当事人的对立面。”
这是金珊珊16年职业生涯里,唯一一次因接待当事人而引发的投诉。这件事让金珊珊明白,法官不能只会法言法语。
学会法言法语,金珊珊可下了7年工夫。她原本想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但在2002年高考时,没想到最拿手的英语考砸了,被调剂到了法学院。面对未知,金珊珊一点不畏惧:“反正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在杭州师范大学2001年刚刚成立的法学院,她踩着自行车骑过泥路,和刚刚起步的法学院、放眼满是沙地的高教园区,一起进入“开荒”之旅。还成了法学院历史上第一批考上研究生的人。
2006年,她如愿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次见到了写教科书的人,“听他们上课,有一种离‘真理’更近的感觉”。
2009年,考入临海法院,金珊珊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做起,历经审判员、副庭长、教导员、庭长等岗位。一步步成长中,金珊珊渐渐明白,法言法语只能是法官的敲门砖,仅仅以科学家的严肃和对程序的严谨来主持判决并不够,在实践中要摸索的,还有更多。
“没事,我来!”这句话,金珊珊常常脱口而出,她向来敢于勇闯未知。
从杜桥法庭回到民一庭任庭长时,也大多是传统民事案件。一箱箱、一柜柜的法律文件,一次次或彬彬有礼或撕破脸面的法庭争吵,一场场调查听证……
所有纠纷里的悲伤故事,都有着共同的主题——人类共性中的真善美和贪嗔痴,这一切令金珊珊讶异着迷。她坚信自己能给无望的局面赋予温暖和理性。
2023年3月,一批涉及78名消费者权益的纠纷涌入临海法院。因某小程序平台和运营商合作出现问题,预售的消费卡套餐无法及时退款,当事人情绪激动。
案件分到民一庭后,金珊珊立即召集法官和助理讨论,决定以“示范诉讼﹢调解”的模式化解。而其中,作为破题关键的示范诉讼最难,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平衡各方利益、考虑后续社会影响,矛盾最为集中和尖锐。
“没事,我来!”金珊珊说。
她选取了三类代表性案件,分别是订单金额最小、最大、参与维权最深入的。从这些消费者的不同心态入手,多次耐心沟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说明法律关系、法律后果,分析利弊,同时与被告公司就大额消费者的利息损失、维权成本等诉求进行沟通,敲定调解方案。
以这几起案件为标杆,其他法官共同参与其余纠纷的调解中,促成所有案件一揽子解决。退款按期支付到位,消费者都撤了诉。
担任民一庭庭长期间,金珊珊遇到过不少类似的重大群体性案件,有大批劳动者因讨薪起诉,有业主因开发商逾期交房、房屋质量等问题集体维权,她总是冲锋在前,主动挑大梁承办示范诉讼,在万千错综复杂中找到一个似乎可行的办法。
“要让大家愿意来民一庭”
民一庭的案子,不好办。劳动争议、建设工程、医疗损害等,都是一本本难念的经,道德困境有时不亚于“电车难题”,当事人还极易将矛盾和情绪转移到法官身上。长期以来,大家到民一庭工作的意愿并不高。
2019年,金珊珊刚到民一庭任庭长不久,有的法官被调离,有的退额。庭里法官数量从七八人骤降至两人,一个是她自己,另一名则是她师傅——民一庭副庭长傅煊。
金珊珊暗下决心:“要让大家愿意来民一庭。”
“第一把火”就是责任明晰。一路从书记员做起,金珊珊对庭室工作、案件流程有着全局了解,针对法官助理和书记员职责不清问题,她列出清单,明确两个岗位职责范围,把法官助理从记录、归档等事务工作中剥离出来,并明确哪些书记员做庭审、会议记录,哪些书记员做内勤。
第二个考虑的,是如何提升业务交流氛围。“办案需要团体奋战,讨论交流既能提升业务水平,也能激发办案热情。”
早年,金珊珊跟着傅煊在民二庭办案,就被他的热情感染。那时傅煊是副庭长,经常包办难案,但金珊珊从未听过一句抱怨、一点牢骚。而是在每办完一个难案,听他滔滔不绝分享又有什么成就感,团队都被他这纯粹和热情点燃;遇到批量案件,傅煊就带着团队一起商讨如何攻破,大家拧成一股绳。
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金珊珊也要把这样的队伍延续下去。她主动承办疑难复杂案件,“只有我带头做了,大家才会服气,才会跟着做”。
她还组建“民一庭业务讨论群”,大家平日里遇到困难或是看到可借鉴的案例资料,就发到群里,在共同商议中激发团队热情,提升业务水平。起初,群里“水花”并不大,她就自己带头多发,别人发了,也第一时间给出回应。
遇到业务问题,金珊珊都会给出具体指导。法官助理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出现低级错误,几次校对都未发现,她及时分享自创的文书错误“疗法”:把案号、当事人信息等容易出错的要点逐一列在纸上,对照纸质裁判文书,每核对一项就在要点后打钩。文书错误得到有效改善。
有人反映给胜诉原告退费时容易出现差错,金珊珊又做了回书记员,从头开始跑一遍退费流程,找卡点,寻窍门,再“手把手”教书记员金琪:“把判决相关条款复制到退费单情况说明栏,方便核对金额。”然后,再让金琪去教其他书记员。
那时一有问题,大家就喜欢钻进金珊珊办公室。法官助理要参加员额遴选,金珊珊比他们还上心,见了总不忘提醒一嘴:“看书了没?”“要记得看书啊!”
慢慢地,民一庭人数越来越多。
2022年,临海法院计划遴选3名员额法官,递补人选2名,民一庭法官助理徐薇薇等三人脱颖而出。“对入额考试,金庭长非常关注,我们都不好辜负她的期望!”
如今,徐薇薇来到台州湾经开区法庭,当年的法官助理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副庭长,她还是会把金珊珊当作老师。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她开了两次庭也找不到内心确信,犹豫当事人之间是否为雇佣关系,便和金珊珊探讨。“薇薇,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案件可能涉及合伙承揽?”被一语道破后,徐薇薇检索相关案例,按承揽关系作出判决。
“我们没想到的,她都能想到”
“原告请留一下!”徐薇薇现在开完庭,都会拉着原告告知申请执行相关事务。这个习惯,是在金珊珊提示下养成的。
临海法院共设有两处执行事务中心,杜桥法庭的东部执行事务中心负责临海东部片区案件执行,院机关负责其余地区。经开区法庭位于临海东部,当事人申请执行需前往杜桥法庭,但常出现跑错的情形。有些直接去了院机关,有些来了经开区法庭没问清楚又跑去了院机关。
为此,金珊珊提醒办案法官,宣判后要跟原告说一声,判决生效了,需要申请强制执行,就带上裁判文书、身份证,去杜桥法庭的执行事务中心窗口办理。
起初,徐薇薇不理解:“当事人自己不懂会问的呀?”
金珊珊说:“你主动说一句,一是可以避免当事人在判决后不断打我们电话,二是避免当事人因联系不上我们产生急躁情绪。”
徐薇薇觉得有理便照做,怕当事人不懂生效是什么意思,还专门提醒他们大约是什么时间可以申请执行。“乡村法庭更要突出便民,金庭总能从当事人角度考虑,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为了在案件全生命周期“稳住当事人情绪”,金珊珊总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2023年年底,临海法院撤销桃渚法庭,在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设立人民法庭,命名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庭,管辖桃渚镇、上盘镇、经开区第一审民商事案件及全市涉外商事案件。而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为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2021年6月,国务院批复升为国家级,并定名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名和地名对老百姓来说,都是新事物,很多人压根不了解。
一开始传票送出去,左等右等都等不到人。一问才得知当事人根本不知道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哪,看传票上印着“临海市人民法院”,于是就跑去了院机关。
为此事,金珊珊没少往院机关审判管理部门跑。
后来,法庭送出去的传票上,地址栏的“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变成了“台州湾(头门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当事人跑错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少。
徐薇薇感到佩服:“我们没想到的事,金庭都能想到!”
“她从不回避矛盾”
金珊珊的微笑里不仅有对当事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一种看似平凡的坚韧。
2017年开始,她牵头临海法院“法槌报告团”,和市关工委等部门联合推进“法治教育巡讲”校园行活动,每年定期为广大师生进行法治宣讲,足迹覆盖全市19个镇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金珊珊在社区普法。
2021年,金珊珊担任鹿城社区共享法庭的联系法官,积极对接社区探索创新,与社区“夕阳红调解团”结对提高纠纷化解率,与“鹿鸣书吧”结合打造“普法空间”,成为省级示范点。
轻轻巧巧的她,带着微微发热的笑,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做这些事,这些以前没做过的事,还一个个都做出名堂来了。
何才宁一直关注着金珊珊的成长,特别是成为副院长分管民商事案件后,和金珊珊有更多接触。他说:“金珊珊不是某个单项冠军,但是综合能力强。她从不回避矛盾,有善于攻坚克难的担当和魄力。任何事情在她那里都不会拖延,再难也会拿着方案来请示、商量。”
桃渚法庭撤销后,辖区案件由经开区法庭管辖,但当地一直希望能够恢复桃渚法庭。
金珊珊刚上任,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她主动去当地乡镇党委政府沟通,一次不行,再跑一次,定期报告法庭运行情况;很多乡镇代表是村干部,每有纠纷要处理时,她主动提供法治服务,一次不行,再跑一次,司法保障不打折扣。
如今,在院党组的支持下,桃渚镇综治中心共享法庭派工作人员常驻,增加立案、开庭等服务,副庭长徐薇薇带队每隔一天前去驻点。同时,当地配备专职调解员,共享法庭接收的案件可分流至综治中心先行就地化解。
其实,法庭的“撤”和“设”不是个简单的议题。但她去了,就要主动沟通,还时时给出积极反馈。
这就是金珊珊扑下身子解决问题的样子。
头门港作为台州港的中心枢纽港区,一头伸向海洋,一头连接陆地。从法庭下班的车里,看晚霞散漫千里,在一片绯红中回家。夏令时的到来让白天变得很长,车窗外全是漫步在白沙湾的临海人,一对对情侣手牵着手,孩子们胖嘟嘟的脸颊笑出浅浅的梨涡,里面盛放着幸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坚持为民之心 办好每起案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法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经常要与群众打交道,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更要有以人为本的为民之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中,要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同时,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指导原则和检验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手记
“多做一点 多想一层 多走一步”
“珊珊庭长,真的好!”“有事交给珊珊庭长,我们放心”。在采访过程中,这些话高频、朴实。法院领导、法官、书记员以及调解员、社区主任等不约而同高度评价金珊珊。
初见金珊珊,她未语先笑,紧接着是仔细倾听和温柔细语。“爱到尽头都是原告和被告”的民事纠纷,乱麻一般,却一点没有影响她描述世界的温柔和美好。
深入采访时,一次次看到她潜伏在微笑后面的勇敢和无畏,看见她日复一日“多做一点、多想一层、多走一步”,在当事人开口前,她脑子里就预演过可能发生的情绪失控瞬间;小伙伴卡壳时,她躬身入局千方百计合力解围,纵使增加自己的麻烦也要携手向前;直面矛盾和未知,她敢于“啃硬骨头”,下大力气解决老大难问题。
记者豁然顿悟,担当作为既可以有润物细无声的一面,也可以是看似轻轻巧巧的温柔而坚韧。她的担当作为,是渗进骨子里的行为习惯,是融入日常里的职业本能,多到纠纷现场去看一看,多让老百姓说一说,在烟火气里感受藏在法律条文下的真实人生。
这份担当,驱使她把“该做的”做到极致,在习以为常的工作中注入更多“较真”。这看似微小的“多一步”里,藏着破局的勇气和能力。
只要“多一步”,便推倒了“不可能”这堵思维之墙。我们很多人常常被困其中,徘徊在解决问题的门外。金珊珊看到的却是门敞开着,她径直而入,还带着身边的人一同前往。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记者:孟焕良 | 通讯员:王小云 文/图
责任编辑:陈冰 | 新闻热线:(010)67550710 | 电子信箱:chenbing@rmfyb.cn
新媒体编辑:平钰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