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茶座
编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京举办。
会上,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致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作主旨演讲,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李妍作辅导报告,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就北京亮马河治理做地方经验发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碧水之路》报告主要内容,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分享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新书编辑心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孙晓明介绍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与会理事会员就进一步做好水生态环境报道做了深入交流。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白志军主持会议。
现将与会嘉宾发言整理刊发。今日刊发实录(9)——南方周末林方舟关于治水“下半场”,如何做好报道的思考。
治水“下半场”,如何做好报道
——南方周末林方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人类自古择水而居,也因水而兴。人与水相处的历程,深刻映照着文明的演进。从古代频遭水患侵扰、先民奋力驯服江河,到逐渐摸索与河流共生之道,水污染又成为新的挑战。自1970年代官厅水库治污行动发端,我国水环境治理已走过五十余年征程,媒体报道的重心也随之变迁。
南方周末一直跟踪中国水环境领域的重大事件,做出了很多重磅报道。我从2020年起开始从事中国水环境报道,彼时中国治水正在进入“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是以水污染治理为主,那么“下半场”则是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原司长张波曾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指出:我国水环境已发生转折性变化——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国控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2%,比2012年降低了9.7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
但另一方面,面源污染、水生态失衡、生态用水不足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并不鼓励各地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质效上,力争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在治水的“下半场”,治理措施也更加系统、科学、精准。
例如,我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报道《污水处理厂为什么开始“喝啤酒、吃淀粉”了?》中,我关注到一项创新举措:啤酒、淀粉等行业的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允许生产企业与下游污水处理厂自行协商COD(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其科学依据在于,企业排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恰恰可作为污水处理厂优质的“碳源”被“变废为宝”。
而近日,生态环境部决定制定《食品加工制造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酒类制造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标志着治理从原有标准修改单的“小修小补”,向系统化、精细化的行业标准“升格”。
另一个例子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也在近日的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标准颁布于2002年,当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刚刚起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30%,如今,处理率已经达到97%以上,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上述标准最重要的改动是增加了水污染物一次监测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即“瞬时值”,不再仅关注“日均值”。我在南方周末发表的报道《城镇污水处理厂标准修改,改了啥?》对此作了详细和专业的解释:标准修改,既非放松,也非加严,而是更加科学、精准、实事求是。
治水的“下半场”,面对更复杂难题、肩负更艰巨使命、呼唤更创新方案。这不仅对治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环境报道赋予了新的时代命题。我将持续关注中国水环境治理,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注脚。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